日本 | 080 43409963
中国 | 400 0987 929 028 8665 0032
日本 | 080 43409963
中国 | 400 0987 929 028 8665 0032
当前位置 > 首页 > 最新资讯  > 最新资讯

日本艺术留学 | 我体验了一个月「美术艺考生」的生活

2021-09-17 作者:知日塾

写在前面: 

本篇文章写于2020年,来自公众号「成都Big榜」的编辑——赫赫,喜欢画画的他来知日塾体验了一个月“美术艺考生”的生活。在我们美术老师的引导下,赫赫选择了平面设计方向,进入学部班从最基础的素描和拼贴课开始学起,和同学们一起画素描、做拼贴作品。 
 

 

 

不管是画了5个小时才算“过关”的静物素描、还是“极尽”创意和想象力做成的实物拼贴,都让赫赫体会到了画画这件事并不简单,需要非常多的耐心、细心、创造力、以及对美的追求和热爱。当时的他将这些感受一一记录了下来,然后有了这篇文章。如今,他已经从知日塾毕业一年多啦,希望赫赫同学能保持热爱,在艺术这条路上有更多的尝试和创作~ 

 

ps:今年,知日塾已经从IFS搬到了来福士,校区进行了扩容,美术室也完成了升级,欢迎热爱美术的朋友前来体验课程!哦对了,知日塾不止有美术,还提供日本留学咨询、日语培训、以及文理科、音乐课程等全方位的教育服务。

 

 

 

以下内容来源于公众号:成都Big榜

成都Big榜隶属于谈资创意传媒 

是成都商报旗下的年轻媒体平台

 

 

 上图为本文作者 赫赫

 

 

每到周二下午一点,我体内的生物钟都会滴答响一声,提醒我,要去上课了。

 

故事要从上个月说起。当时刚刚进入暑期,天空中到处飘扬着暑假班的彩色广告,我说,我也想去暑假班学画画

 

愿望很快就实现了,大榜的@康康帮我找到了知日塾,他们说愿意教我画画。

 

知日塾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暑假班,而是“专注于日本留学升学的教育服务品牌”,学生是一群十六七岁的留学生,性格开朗。7月22日,我去知日塾和老师碰了面,聊了下我能学的关于画画的课程。

 

 

 

 

知日塾的办公室和画室之一在IFS的41层,四面落地窗,成都风光尽收眼底,风景可想而知,忽然想到《滕王阁记》里那句“山原旷其盈视,川泽纡其骇瞩”。

 

 

门口一旁,摆了一书架日本大学的资料,知日塾老板@侯总说这些都是他们老师从日本背回来的,忽然又想到鉴真东渡日本,这些资料如同经文一样,显得越发珍贵了。

 

 

我想学素描,知日塾老师帮我选择了平面设计,包括素描拼贴两门课。素描是一切的基础,拼贴着重于训练发散思维能力。

 

考日本的大学,想法很重要。日本的大学偏重于画面背后的故事、画面元素的来源,学生可以甚至必须在画面里加入自己的想法,这和国内的艺术考试刚好相反。

 

 

 

听在国内参加过艺考的朋友说,他老师的要求是画得像,像就是好,不关注学生的想法,每次老师打分也很快。

 

选定了课程,我就获得了一个平面设计留学生的光明身份,短暂但正式地加入了知日塾。从知日塾下楼的时候,同行的老师和我聊天,老师问:同学,你在学哪一科?我说,我是来学平面设计的。

 

老师说:加油同学,祝你留学成功。

 

 

 

 

第一节课定在周二下午一点钟,画室在城南的易园,离IFS有7公里远,还不通地铁,所以十二点就得出发。

 

易园环境很不错,比我家附近的公园都好,包老师领我进入画室,同学们已经开始在上课了。

 

 

画室很漂亮,在这里画画是一个挺享受的过程。同学们分成两组,一组在做拼贴,一组在画素描。

 

桌子上布置好了静物,玻璃水瓶、南瓜压着几本书,墙上有一些读不懂的日文,墙脚靠着已经画好的画。

 

 

负责教我的杨老师让我先练一节课排线,再画一节课静物。

 

最开始练习拿笔,铅笔末端抵住手心。接着开始朝四个方向排线。在素描的世界里,我最喜欢的就是排线,听着铅笔划过纸面,嚓嚓声就像雨打叶面,很ASMR,我也很喜欢整齐的排线,层层涟漪,看起来有枯山水的情致。

 

↑我理想的排线(同学的画)

 

↑我实际的排线

 

我的静物要画的是三角锥和洋葱的组合。首先构图,找到最高点和最低点,最左边与最右边。

 

我之前也画过三角椎,于是上手就能画,打形排线胸有成竹,最后发现形没打对。

 

 

杨老师热心地帮我改了形。

 

 

最开始打形的过程,我犯了一个大错误——把分界线给画实了。我们小时候美术老师都这么教,用实线勾出轮廓。但在素描的理解里,分界不是靠线勾出来,而是靠面来表现的。

 

这样讲更容易理解:分界不是一条线,而是两个面。

 

有边界线

擦了边界线

 

打形之后是上调子,找到物体的黑白灰,靠排线的疏密,把黑的抹黑,灰的抹灰,白的不抹。我哗啦哗啦排了一遍,虽然线条乱,但远看还像那么回事儿。

 

我觉得可以交画了,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画板交给杨老师。杨老师接过来,二话没说,从三角锥的尖尖开始,帮我重新排了一遍线。

 

原来在杨老师眼里,我的画还是未完成。

 

 

杨老师排线很细致,她用一厘米一厘米的细密的短线,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厘米地调整细节,耐心到了极点。说实话我有一点被震撼到,原来素描是这么细致的活儿。

 

我顺着杨老师的线从上到下仔仔细细排了一遍,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厘米地铺过去。刚刚的心浮气躁全都没了,就算是常见的三角锥,也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去对待,要在每一个平方厘米上下足功夫才是。

 

半个小时之后,我画好了。

 

before

after

 

杨老师接过我的画板,依然什么也没说,又开始排线,从三角锥的尖尖开始调整。

 

 

这一遍我被彻底吓到了。这样说可能夸张,但我确实对素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心。素描是一种永无止境地精益求精的态度,它坚信每一处细节都可以再细下去,而每一次改进都有意义。

 

一下午很快过去,只画了一个三角锥,但我依然很开心,更准确说是安心。用五个小时在一张白纸上画一尊三角锥,是很幸福的事。

 

before

after

 

杨老师问我,喜不喜欢画画?

 

天呐,我太喜欢了!

 

 

 

 

第二次去上补习班,教室改在IFS。领略过其他同学的绘画水平之后,我现在有一点胆怯。

 

出发前,@康康用她小时候上美术补习班的经验安慰我,她说,当初别人画画都很有灵性,而她自己想半天也画不出来。我说我也是,上节课我连拿笔都不会。

 

天气晴朗,教室里同学们已经来了大半,一边画画,一边用iPad公放日语网课,他们都听得懂,所以遇到一个笑点会同时笑起来。我背后有我喜欢的落地窗,我现在站得比朗御还高。

 

 

这节课做拼贴,拼贴是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科目之一,对我来说完全陌生。包老师发了一张全面介绍拼贴的知识点。

 

“拼贴是从碎片化的素材中挑选与主题最契合的元素,对他们进行糅合、重组、叠加,创造一个全新的艺术整体。”

 

老师介绍,拼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,图像带有比较大的信息量,信息的传递速度很快,给大家的视觉冲击力比较大。毕加索也做过拼贴。

 

 

老师打印了一大叠图片作为素材,这次拼贴的主题叫《我的梦想》,内容形式不限。

 

 

对我这种想象力枯竭患者来说,越自由的东西越难做。我的梦想,我的梦想……是什么呢?

 

我的脑子里回荡起了马丁·路德·金的演讲,又想起海子“以梦为马”和“春暖花开”。但这终究是别人的梦想,但我实在没有自己的梦想,就还是选用了别人的梦想。

 

我选了这样一首诗。

 

 

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把这首诗转化成一幅画,这一步很难。文字和图像是两种表达方式,文字用的是修辞、语感,图像用的是形状、配色、排版,两种表达方式的转换,要自己找对应关系。

 

然而,拼贴的一大限制在于它的素材量有限,自己想的对应关系又不能完全实现。有些图案挺好,但颜色不对,有些颜色对了,但图案又不好。所以只能这边妥协一点,那边欠缺一点,最后拼出的画面和想象差距很大,而且并不好看。

 

 

不好看的原因还在于我不会排版构图,拼贴的素材安排在画面中的什么位置好看,我是不太知道的,只能抱着实践胜于空想的信念乱排一版。

 

拼贴分为两种,一种是实物拼贴,一种是软件拼贴,一听可能觉得两种拼贴差不多,一做才知道差距太大了。

 

我在做实物拼贴的时候,犯了一个软件拼贴的错,我把素材剪下来之后直接贴到了稿纸上,于是我便无法在素材底下叠一层其他的素材。而用软件拼贴的话,只需要在素材下面新建一个图层就好了。

 

 

为什么要叠很多层素材呢?因为拼贴画面的丰富性很重要。除了叠加,甚至还可以尝试突破底纸的边界,还可以把素材折出立体效果。总之,想象力有多广阔,拼贴就有多丰富。

 

我想了想,我目前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就是剪掉底纸,重新铺一遍。于是我以诗套诗,又续了一首。

 

 

最后成品是这样:

 

 

同学们贴在墙上统一展示。

 

有比较结果就很明显,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我的最不好,其他同学的拼贴作品,光是画面就赏心悦目。

 

 

学过画画的人和我区别明显,我的同学们有很多积累,而且会用画面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,我不会画画,就只能先用文字表达,再转译成画面语言。我很羡慕他们的画面能力。

 

展示之后,拼贴还要求同学们阐释自己的作品,把这份拼贴的想法讲出来,这是考试里的重要环节。同学比较诚实:“我倒也没什么想法,随便做做,只是觉得这样做好看。”我心里想,人家随便做做居然都这么好看,啊,天才,比不上。

 

 

接着是互评的环节,一位同学@杨总提到了我的拼贴,她说我的想法很有意思,她喜欢我选的诗,我很开心。

 

这群同学相互都是朋友,之间会以“某总”相称,代表着尊重和亲近。年龄在他们面前不是阻碍,有的同学已经大二,有的同学还是高一,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升学目标,也就有共同的话题。

 

杨总在课上画了一幅画,全蓝色,叫做《本我自我超我》,画面里有她三种自我观察的视角,我很喜欢这幅画。

 

 

下了课,我和杨总聊了聊她为什么选择出国,她说高考以及国内的大学专业不能满足她的兴趣。而现在她已经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——带有一点文科气质的社会设计。我听她讲完,感慨万千,在高中时期就有能力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,真不可思议。

 

 

 

 

第三节课,继续来易园学画素描。周四是徐老师教我,徐老师检查了我上一节素描课画的三角锥之后,让我接着画石膏,是一个圆柱体和水杯的组合。

 

 

素描构图有一个窍门,在右上角画一幅小图定位。于是我画了圆柱体,再根据比例画出水杯。徐老师接过我的2B铅笔,说我这样画画顺序不太好

 

徐老师很讲究观察的步骤,我这才意识到原来素描不只是画的技术,还有看的技术,会看和会画同样重要。

 

 

在第一步构图的时候,徐老师把这两件物体以及它们的影子看成一个整体。确定了高低左右四个点,再用一条长线确定物体的方向,再在长线上分段找到比例,这才算比较好的打形步骤。

 

 

在素描里,看的方法有很多,而且很灵活。在画正方体的时候,徐老师会将三维的空间看成二维,观察正方体两个面与水平线的夹角,以此来确定方向。

 

所以说,画画也需要思考,要思考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看,思考该如何精确度量自己的肉眼观察,避免脑补和遗落,避免整体画面不协调。

 

 

最好的观察是每一次看都带着唯一的目的,比如说第一次观察方向就只观察方向,第二次观察比例就观察比例。练熟观察技能之后,面对再复杂的静物组合都不会害怕了。

 

我同学处理的超复杂静物

 

老师说,躺倒斜放的圆柱体是石膏中最难画的。经我验证确实如此,我打了很多遍形,怎么都打不准,有时候觉得透视画对了,可一旦把画板调转方向,圆柱体就像被斜着切过去似的,又错了。

 

 

我耐心地从一点画改四点,别人已经完成了一整幅画,我依然不着急,像第一节课一样慢慢排线,穷尽细节。

 

 

下课了,徐老师说:来,大家休息一下,一会儿画第二幅。在听到这句话之前,我还以为画完一幅画就可以放学了……所以我的同学们一下午要画两幅画,这种训练任务,真是相当大!

 

我的第二幅画是圆锥穿插体与两块正方体的组合,主要是为了巩固前几节课的知识。

 

 

这次打形就比较准了。上调子是第一节课学过的知识,排线还是要再多练。我的小伙伴@杨总评价说:影子太硬了,这样看起来桌面像是很粗糙的。

 

 

最后,大家把今天两幅作品全部贴在墙上,先自评,然后老师点评,再互评。点评的环节赤裸而残酷,但能让人很快发现自己的优缺点,是快速进步的捷径。

 

在我眼里,别人画的都太好了,每一幅都想要裱起来。

 

 

老师的点评要求很高:“易拉罐的质感没有出来,它的肌理更多依靠竖着方向的排线。”

 

“球和拇指的部分骨骼肌肉指节细节指甲的表现都是非常好的,唯一就是小指的结构会有点问题,这个骨头比例有点长,所以看起来手是垮掉的……

 

我在一旁听着,受益颇多。我的同学现在的画,在我看来一点问题也没有,但还是有进步的空间,所以素描是学无止境的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能在工作之余旁听知日塾的三节课,相当过瘾,也相当舍不得就这样结束。刚开始壮志勃勃地说我可以一个月学会平面设计,现在看来,速成的想法至少在画画这门课上行不通。

 

素描需要一步一步来,观察、排线、打形、上调子……每个步骤都需要思考、训练、得出经验、实践。

 

我上了两节素描课,总结下来其实学的都是最基本的东西,它们都是听起来很简单,甚至初学者会不屑一顾,真正想做好,才发现很难,而这似乎也是我喜欢素描的一个原因。

 

只要有铅笔和纸,我就可以开始画画

 

一节拼贴课让我知道了用画面的语言对待画面。现在当我看到由几个图案组合而成的平面,就会分析它的主题,排版,图案之间的关系。

 

只要有平面和图案,我就可以开始拼贴

 

知日塾说,以后可能会按季度开设体验课,专门对我这种有兴趣但不留学的人准备。我很期待,以后还可以在知日塾继续学画画,并且保证,课下把排线和打形练熟练好。

 

 

鞠躬感谢知日塾的老师和同学们

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

知日塾公众号
关注公众号 获取升学干货

知日塾公众号

扫码咨询

咨询热线

400 0987 929(中国)
080 43409963(日本)

返回顶部